旧笔记小说网 > 百合耽美 > 祸国毒士死后竟成白月光

11、第 11 章
上一章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
您现在阅读的是旧笔记小说网www.jiubiji.cc提供的《祸国毒士死后竟成白月光》11、第 11 章(第1/2页)

    颍川钟氏,清贵风雅,以律法与书法传家,与陈、荀同列顶级士族,声名赫赫。

    同在颍川,陈襄自然多有熟悉。

    那些士族有着根植于血脉的傲慢与自负,固守旧礼,对主公的新政阳奉阴违,其中便有钟家家主。

    当初陈襄在思考拿谁家开刀立威时,便想到了钟家。毕竟对方知根知底,动起手来方便也更有威慑力。

    于是,他亲率铁骑踏破了钟家门楣,该杀的杀,该威胁的威胁,最终逼得钟氏更换家主,俯首帖耳。

    杀鸡儆猴的效果是显著的。

    天下士族见陈襄如此六亲不认,一时间噤若寒蝉,无人再敢明目张胆地挑衅他的权威。

    当然,他这番雷霆手段,与钟氏的仇算是彻底结下了。

    陈襄的目光掠过面前将军英俊的面容,估算着他的年纪。当年事发时,对方恐怕年纪不大,应该不会记得他的面容。

    那边杜衡已下车站定,向钟毓行礼拜谢:“我等是从荆州去往长安科考的士子,多谢将军及时驰援,若非将军,今日恐怕……”

    钟毓骑着白马,立于满地的狼藉当中,并未回应杜衡,而是直直地看向车内的陈襄。

    陈襄也起身走下马车,向钟毓见礼:“多谢钟校尉出手相救。”

    钟毓道:“可有名帖?”

    这便是要验明正身了。

    陈襄其实是不太想在此处暴露身份的。毕竟眼下刚脱匪手,对面的又是与他有血海深仇的钟家人,在这荒郊野岭,谁知对方会不会一时冲动?

    但杜衡听到此话却当即拿出了怀中的名帖,陈襄见状心中无奈,也只得将自己的名帖拿出。

    钟隽接过,先扫了一眼杜衡的名帖,然后展开陈襄的名帖,垂目看去。

    “豫州士子,陈琬?”他缓缓念出声来。

    陈襄心中一诧。

    陈琬?

    原身不是叫陈湘么?

    下一瞬,他脑中闪过萧肃那张面白心黑的脸。好啊,对方竟然不声不响地给他改了个名字。

    他当初离开府衙时满心忧虑,过后也未仔细查看名帖,竟时至今日才发现。

    陈襄对萧肃不通知他,就擅自做出决定的行为有些不满。但事情已成定局,他纵使心中思绪电转,面上却分毫不露,低头垂目,好像陈琬就是他原本的名字一般。

    钟毓目光锐利地看着陈襄的面庞:“你可是颍川陈氏之人?”

    在那道审视的目光之下,陈襄拱手:“回将军,说来惭愧,在下祖辈上确与颍川陈氏或有同源之谊。”

    “然则历经数代,早已是旁支中的旁支,血脉疏远,与寒门子弟并无二致。”

    他面上恰到好处地露出个略带苦涩的笑容:“实在不敢妄自攀附,以颍川陈氏自居。”

    钟毓闻言,狭长的丹凤眼微微眯起,又仔仔细细地打量了陈襄片刻。

    “哼。”钟毓从鼻腔里发出一声意味不明的冷哼,像是嗤笑,又像是单纯的不耐烦。

    他将名帖扔还给二人,没再多说一句话,猛地一勒缰绳。

    “收队!”

    白马调转马头,钟毓带着剩下的几名亲兵,头也不回地沿着官道疾驰而去,只留下一地狼藉和尚未散尽的烟尘。

    看样子对方并未认出什么。

    陈襄摇了摇头,将名帖收回怀中。

    杜衡凑过来,脸上带着几分困惑,压低了声音问道:“陈兄,我记得你的名讳似乎……”

    陈襄面色自然地忽悠:“临行前才改的。我想着与当朝武安侯同名,多有不便,理应避讳一二。”

    时人因避讳或其他缘由改名换字也是常有的事,杜衡虽觉可惜,但也理解地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钟毓带兵离开后,车队迅速清点损失。

    除了几名护卫受了些轻伤,并无重大人人员伤亡,财物也未丢失多少。经历这番波折,众人加紧了行程,终于在夕阳彻底沉入西山之前赶到了长安城。

    望着那巍峨的城墙,以及城门上那历经风雨的“长安”二字,陈襄一时竟有些恍惚。

    他又回到了这熟悉的地方。

    马车驶入城门,城内繁华的景象扑面而来。街道上行人如织,车水马龙,叫卖声、说笑声不绝于耳,一派盛世景象。

    因着科举在即,天下读书人汇聚长安,路上随处可见穿着各色长袍的士子。

    杜衡第一次来到长安,被这繁华的景象与读书人的数量震撼,眼中闪烁着明亮的光芒。

    但见天色将晚,他看向陈襄,提议道:“陈兄,我们还是先寻一家客栈落脚罢?明日再做打算。”

    陈襄却摇了摇头,目光投向城东的方向:“不必去客栈。我们去东城的贡院附近,那里设有专门供外地士子居住的会馆。”

    “会馆?”杜衡头一次听说。

    “嗯。”陈襄解释道,“这是朝廷为方便各地赴考士子所设,凭籍贯名帖便可入住,无需花费。”

    这是他当年完善科举制度时特意推行的一项福利,旨在为那些家境并不宽裕的寒门学子提供便利,让他们能安心备考。

    会馆内还设有一座藏书楼,藏书颇丰,可供士子们免费阅览。

    杜衡闻言,当即道:“那我们现下这便去会馆。”

    一行人来到贡院附近,果然在不远处见到了一处颇具规模的院落。

    两人先去贡院外向负责驻守的礼部官员提交名帖,报道注册,而后就去会馆办理了入住手续。

    会馆中院落宽敞,屋舍俨然。

    与其他地方常见的按乡籍聚集不同,这里的士子们来自天南海北,口音各异,却都混居在一处,相互交流。

    时隔三年,科举再开,吸引来的士子数量果然不少,虽是已傍晚,但院中仍人来人往,颇为热闹。

    陈襄仿佛看见了一堆水灵灵的小白菜,颇感欣慰。

    两人各自回房安顿下来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休息了几日,缓解了旅途带来的劳顿之后,陈襄与杜衡也开始与会馆中的其他士子有所接触。

    居住在此处的大多是寒门子弟,也有家道中落的小士族。那些真正的高门世家子弟几乎不见踪影。

    毕竟那些人家底丰厚,在长安城中大都置有宅邸或是相熟的门路,即便没有,也不会吝啬住客栈的钱财。

    会馆房间陈设简单,仅有床榻、桌椅和简单的盥洗用具,但打扫得十分干净。

    杜衡虽然不缺钱财,但对这样的环境倒也适应良好。

    尤其是当对方发现了那座对外开放的藏书楼之后,双眼放光地一头扎了进去,恨不得一日三餐都要在里面吃。

    “陈兄你看!”杜衡的声音里满是压抑不住的激动,“这竟是武安侯昔年的手稿!”

    陈襄一惊,连忙扭头看去,可不正是他的字迹。

    不是说藏书楼里只允许放科举相关的四书五经、大儒策论么?

    谁把他年少时胡乱写的东西给放进去了?!

    杜衡却浑然未觉,兀自沉浸在巨大的惊喜当中:“‘欲革新吏治,当先清丈田亩,核定人丁,使赋税归一’;‘兵者,诡道也,然亦需正兵以为基,奇兵以为辅,不可偏废’;‘敌进我退,敌驻我扰,敌疲我打,敌退我追’——”

    “没想到,武安侯年少之时,便有如此高屋建瓴之见,这等经世济民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
【请重新收藏新域名 m.jiubiji.cc 】
上一章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

阅读页设置
背景颜色

默认

淡灰

深绿

橙黄

夜间

字体大小

旧笔记小说网   百度   搜狗搜索   必应搜索   神马搜索   360搜索

旧笔记小说网|眼睛到不了的地方,文字可以。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,是恰到好处的美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