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阅读的是
旧笔记小说网www.jiubiji.cc提供的《祸国毒士死后竟成白月光》11、第 11 章(第2/2页)
的策略!”
    ……这都什么跟什么!
    陈襄听着那些他自己都快忘了的胡言乱语被杜衡当宝藏一样捧出来,只觉得额角的青筋突突直跳。
    他黑着脸将那“手稿”从杜衡手中夺了过来。
    “你都来长安多久了?”陈襄教训道,“怎能日日蹲在这四方屋子里,跟书本过一辈子?”
    杜衡道:“科举在即,自当勤勉用功……”
    “同乡见了没有?文会参与了没有?”
    陈襄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恨铁不成钢:“还有,那些在京为官的同乡前辈,你可曾前去拜谒?”
    这几乎是所有举子入京后不成文的规矩。既是联络乡谊,也是寻求可能的照拂和信息。
    陈襄自己不去,一则他这个“陈琬”的身份,所谓的同乡他真不熟;二则,他本身也不是什么盼望做官的士子,来参与科举是另有目的。
    杜衡则不同,他是正儿八经来赶考的士子,循规蹈矩地走这条路,对他有益无害。
    这几日,陈襄游弋于长安的街道,打听零碎的信息,将明面上的脉络摸了个七七八八。
    谁承想杜衡却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扎根藏书楼。
    “科举考的是什么?是文章,也是人情世故!”陈襄正颜厉色,“你这样闭门造车,纵有满腹经纶,也可能因为不合时宜而被黜落。”
    “居正,你要多与人交流,才能知道今科的风向,揣摩上意,明白主考官的喜好!”
    你父亲给你起了这么个字,你怎么就不争气呢!
    杜衡惭愧低头,虚心受教。
    陈襄将杜衡赶了出去,嘱咐他多打听下关于主考官的消息,而后便回到自己房中。
    这两日,他将从街头巷尾听来的信息汇聚,再加上之前萧肃告知他的信息,终于拼凑出一副完整的时局图景。
    当今圣上年幼,太后临朝听政。
    太后出身弘农杨氏,乃是根基深厚的顶尖士族,当初审时度势,很快投诚,故而成为了太祖拉拢的对象。
    六部长官当中,有两位是寒门中人,其余四位都是出自士族高门。
    至于三省长官。侍中是当今太后的族兄,属于外戚。尚书令一职自他死之后便一直悬空。
    而担任中书令一职的,正是他的师兄,荀珩。
    打探到此消息,陈襄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。
    呼,师兄并未出事便好。
    心头沉甸甸的负重被移开了,陈襄终于能够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他接下来的计划。
    他此次重生,根据系统所说,是因为有人妄图搅乱天下这来之不易的太平。他仇人虽多,但真有此等能力的,却屈指可数。
    而这些人大多都在朝堂之上。
    这人对他恨意深重,又有能力,这恰符合了摧毁陈家的条件,所以他当初便料定这两者间必有联系。
    他本想着顺着这条线索顺藤摸瓜,将那幕后之人揪出来。但待他深入了解了如今朝堂的现况之后……
    陈襄眉间浮现出一丝冷意。
    士族势力重新壮大,寒门势力陷入颓势,如今朝堂上已见端倪。
    要是寒门被士族彻底地打压下去,君王又无法掌控士族,那朝堂岂非又会被士族把持、重蹈前朝的覆辙?
    ——他陈孟琢背负天下骂名,兢兢业业、各种改革了十年,努力了个寂寞?!
    陈襄深深地吸了一口气。
    ……是他之前想差了。
    天下动乱,并非一人之“功”。他其实没有必要非得费尽心思找出此仇人的。
    ——把所有士族全都按住再打过一遍,便什么都了结了。
    反正他跟他们都有仇。
    上辈子想着安稳过渡,没向士族下狠手,只想着用科举这等温和的手段潜移默化。
    他还是太手软了。
    陈襄睁开眼睛,眸中杀意尽现。
    名震天下的武安侯的气势在此刻暴露无遗。那是被无数战火与鲜血洗练出的气势,若此刻有人在其对面,只会被吓的瑟瑟发抖、跪倒在地。
    既如此,他便不能再游离于朝堂之外了。
    想要真正洞悉内里的暗流涌动,重新掌握权利,必要亲身入局。
    “陈琬”这个籍籍无名的小士子,要如何才能最快、最引人注目地重返那权力的漩涡中心?
    答案几乎是瞬间浮现在陈襄脑海中。
    科举。
    没有比这更名正言顺的方式了。
    十年寒窗无人问,一举成名天下知。只要他能在这场盛事中脱颖而出,榜上有名,自然会有立足之基,再想做什么都顺理成章。
    陈襄心中定下决心。
    ……至于师兄。
    想到对方,各种思绪在陈襄的心中缠夹不清。
    他没有探听到师兄的痕迹,好似对方面对朝堂的这摊浑水,一直只作壁上观一样。
    但,这怎么可能呢?
    师兄又不是萧肃。
    或许,是因为市井传言终究浅薄,萧肃又离开多年,对朝堂中的瞬息万变也了解不清。
    ——他还是得亲自去见一见师兄。
    便待科举之后罢。陈襄心中暗自想道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杜衡还是靠谱的。不过一日功夫,他便带着一身风尘回来了。
    “陈兄,”杜衡来到陈襄的房间,“我去拜会了同为荆州出身的礼部员外郎于大人,从他那里,打探到了诸位考官的名讳。”
    陈襄坐直了身子,点点头听他讲。
    杜衡在房中寻了椅子坐下,道:“此次恩科取士规模不小,单是房官便有十八位之多,皆是从各州德才兼备的学士中遴选。”
    “副考官是翰林院的掌院学士,邹大人邹亮。而主考官,”说到这里,杜衡顿了顿,而后道,“是当今的礼部尚书。”
    “钟大人,钟隽。”
【请重新收藏新域名 m.jiubiji.cc 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