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阅读的是
旧笔记小说网www.jiubiji.cc提供的《工业之主》250-259(第8/12页)
远比他描述的简单。
其实那天万庆舟出事以后,大牢内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。许多被关在监房里面的囚犯都认得万庆舟,惊叫声、呼救声不绝于耳,搞得狱卒也有些手忙脚乱。
和惯偷一个监房的金川吉是重点囚犯,第一时间就被东海卫戍军枢机处的人押了出去,剩下个惯偷儿没人关注,没过一会儿就有狱卒过来挨个监房喊人,挑了几个轻犯去服杂役。
惯偷儿就是这样被挑中的,但面对周信的问题他不可能如实回答,说实话只会让上面的人怀疑他的忠诚。
所以他尽量说的艰难,说得复杂,这样这群老狐狸才会相信。
果然,听了他的讲述,周信像是放下了心,屁股终于能够安稳地坐在椅子上了。
他挥手让惯偷儿下去,自己端着茶碗凝神苦思,一遍遍梳理着整件事中的每个细节。
看起来并无纰漏,但不知为什么……总有种不安的感觉。
也许是太后和萧卓的态度,真的舍弃崔慎,断尾求生了吗?
若真是这样,周信倒有几分佩服那妇人的果决。
发现已经无法脱身,当断即断,哪怕是自己一手扶持起来的干将也能舍弃,绝对不让自己和儿子沾到一丁点脏。
可惜……可惜啊,可惜温梦璇投成了个女儿身。
不然就凭这样的手腕和决断力,做个权臣应该也不是不可能的事……
“的确是可惜。”
杜文晖听周信念叨,还以为他在可惜之前的计划,马上顺着这个话茬说道。
“我还以为那妇人舍不下呢!”
“如果当时她执意要袒护崔慎,为东海卫戍军开脱,我们就可以借此安个任人唯亲、祸乱朝纲的罪名给她,把萧卓也一并牵扯进来,逼她退回后宫。”
“朝政原本就是郎君们的事,妇人根本不配站在勤政殿上!”
这话说的十分大逆不道,但却是在座几人的心声。
原本以为扶持一对孤儿寡母上位,前朝重臣理所应当摄政辅政,有什么事还不是他们这些老臣说了算,那对母子不过就是个负责盖印的傀儡。
结果温梦璇上位后,先是依靠西洋派陈磬钟稳定了朝局,打击了旧儒派的高涨气焰,然后又借月鹭岛、东海前郡尉宋国忠等一系列案件扶持强硬派,握紧军权并进一步压缩了旧儒派的生存空间。
在万庆舟案发以前,旧儒派的老臣被那对母子逼得闭门的闭门,养病的养病,几代积攒安插下来的人脉几乎消耗殆尽,不得不龟缩在朝堂一角,隐匿存在。
“朝中的那些人怎么说?”
周信问桂文武。
桂文武忙奉上一叠书信,都是中都系大小官僚奉上的投名状。
西洋派的魁首陈磬钟在家养病,有消息说他害怕受万庆舟的牵连,已经有请辞回家养老的想法。
西洋派一直是陈磬钟单独主持,其下虽然也有好几位干将,但大都各自为政,没人能够统领全局,故而陈磬钟要退,西洋派中立刻发生了分裂。
有部分人早有异心,干脆借此转投旧儒派,其中就包括宁德、蓟南等郡的郡守。
周信翻了翻,觉得很满意。
“谢敏达和陈磬钟那两只狐狸,见事情不好就想抽身,只要他们不碍事,一时半刻也不急着动他们。”
说到这里他顿了顿,当着其他几人的面,点出了一个名字。
“倒是那个冉昱,冉七郎。”
“他就是东海的神魂。一旦东海卫戍军易主,你们一定要想办法换我们自己的人顶替上去,千万不能让萧卓把人弄去北郡了!”?
第257章 、
眼馋冉七郎的人不少, 以前碍于有钱酉匡和崔慎挡在前面,根本没人能下得进手。
现在崔慎被停职自肃,钱酉匡王八一样躲在青州不敢吭声, 某些胆大之流便觉得找到了机会。
内燃车场、火药坊、化肥场、造氨工场。
哪个都好, 只要能抓住一个半个,就足够自家子子孙孙安享富贵, 财源滚滚无穷尽了。
财帛动人心, 有人蠢蠢欲动,朝着东海伸出了罪恶的爪子。
崔慎倒了,很快就有人在朝会中提出下一任统领东海卫戍军的人选试探,当时太后与今上并未反对,似乎已经彻底放弃了崔慎。
这等于在原本已经沸腾的油锅中又投下了一枚飞羽火1箭1弹!
都知道东海是大雍的工业中心,青州城繁华富庶, 东海卫戍军兵强马壮还不缺粮饷, 装备堪称大雍第一豪强, 这换谁谁不眼红?!
事关自己的利益,许多自认为有希望的人都开始蠢蠢欲动。卫戍军的任免是兵部的权力范围, 可眼下萧卓因为崔慎的事避嫌不管事, 陈平害怕被牵连一直默不吭声, 很多人便转而投靠了风头正劲的吏部尚书周信。
吏部嘛,管理人事升迁贬免,原本就是最有权势的地方。
吏部尚书周信乃是三朝元老, 号称“朝堂不倒翁”。
不倒翁果然不倒,虽然在今上登基之后半年即称病告假, 还上书了告老请退的奏本。但奏本并未得奏, 今上和太后还遣派了宫人过府探望, 赐下滋补药材, 给人心惶惶的旧儒派吃下了一颗定心丸。
现在,东海郡尉的有了缺,有心补任的人不少,但每一个能让周信完全满意。
毕竟崔慎在东海是干的真心不错,不单单把东海线的所有缺口都补得完满,还隐隐将大雍的海域外扩,这在某种程度算是开疆拓土的功劳,想寻个能和他一较高下的几乎不可能。
而且东海是大雍的工业重镇,各方势力都想进入,他身为吏部尚书,选进去安插的人必须要拿得出手,不然会被人抓住把柄。
此事周信有些犹豫不决,也牵制了他不少精力,导致朝堂风向发生些微变化的时候,他都未能及时觉察。
十月□□朝会。
一直默不作声的兵部尚书萧卓忽然出班奏报,推荐北郡卫戍军副将冯应龙为东海郡尉人选,并提出调其子萧烈成转任东海茂头卫所督卫,兼海巡枢机营卫官。
一石激起千层浪。
论资历,冯应龙任职北郡卫戍军副将多年,的确可以升任一郡郡尉。萧卓升任兵部尚书后,冯应龙一直以副将代郡尉一职,行事谨慎周密挑不出大错。
萧烈成虽然年轻,但却在收复江北矿区及海叶湖之战中立下不少战功,有实打实靠着自己搏杀出来的军功傍身,升职督卫执掌卫所也并不出格。
问题就在于这两人都是萧卓的嫡系,一个是追随半生的心腹,一个更是独子,这摆明是萧卓扶持北郡势力接手东海。
其实大家心中都明白,要不是东海郡尉崔慎和萧尚书的特殊关系,两父子又是一模一样的独狼性格,朝廷根本不会放任东海卫戍军做大。
但崔慎毕竟和萧卓不是一条心,现在萧卓想把北郡的触角延伸到东海,这事就不能当做没看见了。
于是朝堂斗争的焦点再次转换,萧尚书这次成了出头的汆子,被一众文臣围着喷。
文官骂人,那真是几大篇都看不到一个脏字,偏偏骂的你心中憋屈,脏水一盆盆,哪儿难受就往哪儿戳。
见自家老大受辱,火爆脾气的武将岂能忍,纷纷站出来仗义执言。
武将嘛,骂人肯定是骂不过文官,而且朝堂也不允许动手打架。但这并不妨碍散朝以后私下里动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【请重新收藏新域名 m.jiubiji.cc 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