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阅读的是
旧笔记小说网www.jiubiji.cc提供的《祸国毒士死后竟成白月光》12、第 12 章(第2/2页)
熟的同乡或故友,有的则被园中美景吸引,流连忘返。
    杜衡认出了不远处几个同样来自荆州的士子,欲上前招呼。
    “陈兄,那边有几位我的旧识,不如一同过去?”
    陈襄微微摇头,道:“居正自去便可,我在此处随意走走。”
    目送杜衡离开,陈襄缓步走到一处临水的石桌旁。
    此处位置稍偏,视野却颇为开阔,正好能将园中大部分景象收入眼底。
    他上辈子也曾来此参加宫宴。
    但那时每一次踏入这片园林,都伴随着暗流涌动的政治角力和刀光剑影的权谋算计,如今这般轻松地欣赏景色,却是从未有过。
    赏了一会儿景,陈襄便将目光移到人身上。
    这一看,便见场中寒门与士族之间的壁垒无比清晰。
    出身高门的士族子弟,无一不是衣着光鲜。
    他们身上的袍服多是用上好的锦缎、绫罗裁剪而成,往往还用金银丝线绣着繁复精美的暗纹。腰间悬挂的玉佩、香囊、金银配饰,无一不是价值不菲。
    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那些寒门士子。他们大多穿着朴素的布衣长袍,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,说话的声音不高,眉宇间虽有锐气与渴望,却也带着几分难以言喻的拘谨和自持。
    那些锦衣华服的士族子弟大多只与同样出身之人交谈,寒门士子们也是相同。
    两方人马,泾渭分明。
    这便是如今朝堂上的缩影么。
    陈襄端起桌上的茶壶,给自己倒了一杯茶水。
    还未待喝上一口,便听见远处隐隐传来一阵喧闹之声。
    “——《春秋》三传,固然各有侧重,然公羊学派微言大义,若无家学渊源,只恐流于表面,难得精髓啊。
    说话的是个身着银红锦袍的年轻士子,眉宇间带着几分自矜,身旁是几位同样衣饰华贵的同伴。
    被他们目光所及的是几个穿着朴素襕衫的寒门学子。
    一位寒门学子面皮涨红,出声反驳:“这位兄台此言差矣!圣人经典,天下公器,何来家学秘传之说?我辈虽出身寒微,用心研读,未必不能领悟其中深意。”
    那红衣士子道:“这位兄台误会了,我等不过是在探讨经义,交流心得罢了。”
    “若兄台不忿吾之所言,既如此,那吾倒想向兄台请教,《春秋繁露》中‘天人感应’之说,董子本意与后世儒生之阐发,其流变若何?”
    这问题看似寻常,实则刁钻,需得对经学流变有通盘了解,且能辨析其中细微差异。
    那寒门学子一时语塞。他于经典原文或许熟悉,但对此等宏大梳理与辨析,却非一日之功。
    更何况是在这众目睽睽之下,被对方带着审视甚至轻蔑的目光盯着。
    他张了张嘴,终是未能答出。周围响起几声若有若无的蔑笑。
    “《春秋繁露》论天人感应,旨在构建君权神授之基,强调君主德行与天意相通。董子本意,重在以天道警示人君,劝其修德。”
    一道沉稳的声音响起,只见杜衡从人群中站了出来,身姿挺拔如松。
    “后世阐发,或有偏重灾异谶纬,或有将其化为纯粹哲学思辨者,流变之中,确有偏离董子原初政教目的之嫌。至于矛盾之处,若论‘天不变,道亦不变’与‘天人感应’中天随人变的具体表现,确需细加分辨,然此非自相矛盾,乃是不同层面之论述……”
    杜衡不疾不徐,将方才那问题剖析得条理分明。
    红衣士子面色不好,他将杜衡上下打量了一番:“不知兄台是?”
    杜衡见礼道:“杜衡,字居正。乃是荆州士子,出身零陵杜氏。”
    那红衣士子在脑中回想一番,发现零陵杜氏不过是个乡下的小士族,皮笑肉不笑道:“原来是杜兄。”
    “杜兄高见,佩服。不过,方才我等所论,乃是公羊学派之精微,杜兄既有兴致,不如再请教一二?”
    说罢,他与同伴交换了个眼色,接连又抛出几个关于《春秋》经义的僻难问题,涉及名物训诂、版本源流,颇有几分故意卖弄家学的意思。
    但杜衡凝神思索,一一作答,虽偶有沉吟,但终究是引经据典,论述周全,将对方的问题逐一化解。
    周围的人越聚越多,那几个世家子弟面色渐渐有些不好看。
    他们将目光望向了中央的一位青年。
    此人长着一副玉树临风的相貌,穿着一身宝蓝色的华袍,领口处别着枚金粟纽子,腰间悬着羊脂玉佩。
    “崔兄……”红衣士子面带难色,也向对方望去,颇有几分求助之意。
    对方点了点头,手里悠哉摇晃着的扇子“唰”地一合。
    “诸位高论,确是精彩。”他将合起的扇子敲在手心,开口道,“只是,谈经论道,终究是为了经世致用。方才杜郎君言及‘天人感应’,谓其旨在‘警示人君,劝其修德’。”
    “然,若逢乱世,君王失德,天灾人祸并举,饿殍遍野,此时,为臣者当如何?是恪守‘天命’,坐待君王自省,祈求上天垂怜?还是当,另寻他途?”
    此问一出,场间顿时一静。
    之前的争论,尚在经学范畴之内,纵有刁难,亦有章法可循。但这“崔兄”的提问,却骤然拔高,直指忠君与民生,天命与人事的冲突。
    在这前朝覆灭未久,新朝初立的背景下,这问题显得格外敏感。
    杜衡脸色微变,张了张口,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。
    若说坐待君王自省,未免迂腐冷漠,置万民于水火而不顾;可若是说“另寻他途”……在这前朝殷鉴不远的当口,这几乎等同于公然讨论“取而代之”的可能性。
    周遭的空气仿佛凝固了,连带着风拂过树叶的飒飒声响也变得微弱而遥远。方才还略显嘈杂的人群,此刻鸦雀无声。
    那群世家子弟们看向那“崔兄”,又看看顿口无言的杜衡。
    这个问题,无人敢轻易接话。
    就在这一片沉默当中,一道清越如玉石相击的声音突然自人群之后传出。
    “天灾人祸,非独君王失德之兆,亦是吏治腐败,民生凋敝之果。”
    “为臣者,上不能匡君之失,下不能安抚黎庶,才需问‘当如何’!”
【请重新收藏新域名 m.jiubiji.cc 】